2012年1月10日 星期二

魚病VS水質

常有人會問:”我養的魚不知為什麼就死了?” 養魚不似養其他動物,在其生病時會呻吟,容易察覺. 而魚生病時,其實也會有肢體語言,例如:食慾降低有群游習性的魚卻落單的、游泳姿勢不正確、魚的表體出現異狀的等等,這些肢體語言都是魚隻發出的求救訊號,飼主在每天餵食或欣賞魚時,若仔細觀察一定會發現.

        水是魚的生活環境,在水裡隨時都有細菌、病毒、寄生蟲等病原存在,但並不會立即造成魚隻的生病,常常是當水質、溫度(之前討論過)的變化太大,對魚產生緊迫、免疫力下降時,才會造成生病的狀況.
水質的好壞關係到魚隻的健康,水族缸內影響水質的因素有哪些呢?
*.水質的來源(之前有討論過):水進入魚缸前是否先除氯、酸鹼值、軟硬度的調整等.
*.水質環境的設置及配備:循環過濾設備的配置、溫度的控制、照明的燈組等.
*.水質的培養和監控:硝化菌的培養
,阿摩尼亞、亞硝酸及硝酸的監測等.

養魚注重養水,如何正確的換水?
*.定期以水質測試劑()來測試水質的好壞,而決定換水的多寡.(精確但較少人會如此做)
*.定時更換一些水來釋放能量.

一般常出現的換水問題是:
飼主認為水看起來很乾淨就未留意,直到水質不清澈了,魚不進食時,趕緊大量換水,換水時又未注意到水溫,也未先處理自來水中的氯. 原先水裡的高濃度含氮廢物馬上降至低濃度,酸鹼值劇烈變化;魚先是從高溫至低溫,因魚是冷血動物,所有代謝循環全部降低,抵抗力下降,病原進來了,魚就生病了. 亦或是來不及換水,水中的病原大量繁殖,加上水質的惡化,魚的大部份能量拿去抵抗水質的變化,而無法全力防禦病原,久而久之魚就病了.

預防重於治療,平常就注重飼養水生生物的健康從:
*.飼料營養的補充:事先充分瞭解該生物的食性,適合什麼飼料.
*.水質環境的設置及監控(如上述)
這些都是我們要養某種水生生物所需具備的基本條件.